坦克的多炮塔时代,各国居然都是多炮塔神教信徒

HIGHT2025 史海奇谭 3,036 次浏览 , , , , 没有评论

 

作者:  弹痕帅无敌

 

不管我们现在是如何看待坦克的,但坦克诞生之初确实是承载着“陆地战舰”的希望的。20世纪初期,火力超群装甲坚固的无畏级战列舰满足了军人和设计师们所有的暴力审美,所以任何一款新登场的作战平台都会激起人们将它作为开辟新领域“无畏战舰”的冲动。

 

 

不要说本来就是英国海军部鼓捣出来的坦克,俄国人甚至有过“空中战列舰”的设计并且造出过样机。虽然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当时的那些脑洞不免让人匪夷所思,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完善的。

   

坦克出现之初,对于坦克是什么和坦克应该是什么没人说得清,一战绵亘的堑壕和铁丝网使得许多人接受“陆地战舰”这个思路。坦克庞大的身躯如履平地一般穿越崎岖的战场,碾碎敌方的工事和装备,厚重的装甲抵挡住来自各个方向的敌军火力,林立的炮塔四面开火,将射程之内的一切都化为灰烬,这个画面想想就充满了浪漫色彩。于是浪漫的法国人在1917年设计出了重68吨的Char 2C坦克。

 

 

这款坦克长10.27米,高3.8米,前后两个炮坦分别装备1门75㎜火炮和1挺8㎜机枪,车体前部和两侧还各有1挺8㎜机枪,需要12名乘员才能操作的起来。其前装甲达45㎜,侧面装甲也有22㎜,最大时速15公里。应该来说在其刚出现的时候这个水平绝对不低,但不幸Char 2C刚研发成功不久一战就结束了,军方原定的300辆生产计划变成了10辆,虽然到了30年代这款坦克已经严重落伍,但它硕大的外形还是让法国军方一直将其服役到了二战爆发,当然那会昔日的霸主已经只能让汉斯反坦克手打着玩了。

 

 

Char 2C之后,法国人又提出了重约140吨的FCM F1型坦克,这款坦克计划采用前低后高的双炮塔结构,前后两个炮塔分别装备一门47㎜火炮和一门90毫米火炮,车身上还布置有6挺8㎜机枪,这才真正有点陆地战舰的意思。但该型坦克还未来得及正式生产法国就已经战败投降,所以这款最接近陆地战舰构想的坦克仅生产了一个木制全尺寸模型。

 

 

而海峡另一头的英国维克斯公司在1924年搞出了“独立号”多炮塔坦克,而且虽然31.5吨的独立号在吨位上不如法国人的设计,但其5个炮塔的设计却奠定了其在多炮塔神教界的真正鼻祖地位。但这款坦克并没有进入英国军方服役,其一是因为随着一战结束,英国军方开始大幅缩减经费支出,“独立号”这种只需要在人群中多看一眼就知道是个烧钱货的自然不会被军方看重。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英国陆军高层本来就对坦克不太上心,在那帮傲慢的老头眼里,迈着从容步伐的步兵和跨着战马的骑兵才是正统,机械化则是十足的异端。维克斯那一票获得军方订单的坦克要么速度不错但薄皮大陷要么装甲厚实但速度比肩蜗牛,就是因为那些坦克是作为步兵和骑兵的补充才获得陆军部那帮大爷首肯的。陆地巡洋舰?你是海军吗?虽然英国陆海军不像日本那样分分钟掐起来,但人家好歹也是两个不同的军种。

 

   

 

而在一战末期诞生的苏联红军在与白卫军和协约国干涉军的作战中屡屡使用装甲列车化解危局,这使得苏军高层对这种装甲厚火力强的陆战武器青睐有加,因而在对坦克的认识理念上多少会受一些装甲列车的影响。沙皇俄国时期贫弱的国力和波罗的海方向德国海军的压力使得对大炮巨舰的渴望深入到俄国的每一个阶层,在把坦克视作陆地战舰的20世纪20年代,这种情怀自然也就催生出对陆地战舰的强烈渴望。

 

 

而新生苏维埃政权面对帝国主义的联合绞杀与诋毁,也迫切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实力回击傲慢的帝国主义列强,而要展示实力,自然大就是好强就是美。多炮塔坦克毫无疑问能满足上述各种情怀,再加上20世纪30年代苏联不但没有受西方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反而通过工业化改造和五年计划的实施充实了国力。情怀的驱动加上国力的保障,苏联先后研发出了25.2吨的T-28中型坦克和52D吨的T-35中型坦克。

 

 

虽然这两款坦克在外形上满足了苏联领导人的暴力审美,在火力上满足设计师们的浪漫情怀,但其出现的20世纪30年代,其沉重的车体加上当时技术条件下有限的发动机功率使得这两款坦克要想不做固定火力点就必然削减装甲。庞大党的身躯加上薄弱的装甲,不仅是敌方坦克手的最爱,也是敌方反坦克火炮手刷战绩的不二选择,当然这么一个慢吞吞又硕大的玩意强击机飞行员更是喜欢得不得了。

 

 

虽说T-35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前依旧年年出现在五一阅兵式上,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期,多炮塔方案的弊端已经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一方面这些外貌怪异的钢铁巨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虽然苏联经过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国力已经比贫弱的沙俄有了很大提升,但面对当时的军队现代化建设依旧感觉力不能支。而从部队训练和演习的情况来看,这些花巨资打造的钢铁巨兽在战斗水平上却并没有质的提升。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最后一款采用三个炮塔设计的SMK坦克在木制模型展示阶段就遭到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嘲讽:“这是要在坦克里开百货公司吗?”自此多炮塔神教开始式微。而1939年—1940年的苏芬战争成了苏联各新型坦克的试验场,多炮塔坦克操作复杂、可靠性低、战场通行能力不佳、装甲薄弱且高大宽阔的车体易遭敌火力打击等问题暴露无遗。而苏联卫国战争初期苏军巨大的损失也使得苏军高层必须把有限的资源全部放在能够用于决胜的武器项目上,战场上表现不佳的多炮塔坦克自此真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坦克发展早期之所以出现多炮塔这一奇异分支,除了前面所说陆地战舰思想的影响,还有许多因素。一是因为坦克作为一种新生武器,必然存在着各种思路的尝试,人类历史的进步就是在不断地试错中实现的。二是因为早期坦克因为技术和结构的不完善,单座炮塔在作战效率上确实不高,而传统的观念中数量越多则效率也越高,故而设计师们为了提高作战效率自然会有意无意堆砌炮塔。

 

 

而在一战末期和20世纪20年代,各型反坦克武器刚刚起步,坦克在装甲防护上的压力并不大,因而有足够的冗余吨位来容纳这些炮塔。而到了2世纪30年代末,各型反坦克武器的进步迫使各国在研发坦克时不得不尽量维持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之间的平衡。而坦克结构设计和配用武器的进步也使得单座炮塔足以满足作战需要,多炮塔设计自然也就再无存在的价值。

   

发表评论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