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透过表面客观看待八路军和国军的抗战

HIGHT2025 史海奇谭 2,423 次浏览 , , , , 没有评论

作者: 熊熊讲武

文章开篇之前,我们首先说一个概念问题。即八路军的全称是国民革命军第8路军(后改为第18集团军),严格来说八路军也是国军的番号序列,不过我们都知道八路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将其单列出来与国军并列,后者可理解为国民党军简称之意。

其实评价八路军和国军的抗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列数据。

谈及国军就是正面战场的主力,抗战中打了22次大会战,伤亡了320多万军人,有上百位将领殉国。

谈及八路军自然是敌后战场的主力,要说八路军抗战的具体数据,很多不了解。其最直观的理解是,八路军从最开始的3万多人,打到了抗战胜利时的100万人。

以上关于国军和八路军的数据是不是真的呢?是的。

这两组数据也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刻意在网络上所强调的,而强调这个主要是为下面的引导做基础,更多的人其实是被这类有意的“引导”带到沟里去了。

其会从这两组数据引申出什么结论呢?

即:正面战场字面理解那就是正面硬刚,抗击着日军主力,而且国军抗击日军主力牺牲巨大;反过来说,敌后战场是在日本人屁股后面,八路军在人家国军跟日军主力作战时,自己大力发展,扩充出了100万人来。

有人说,网络上“果粉”很多。你想想在我国人口总体受教育程度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有多少人会真的去翻历史文献呢?很多人都是在网络上看几篇文章就形成自己观点了,而强调上述那种观点的文章在前几年的网络上有多普遍,其实大家应该都是体会过的。在这种文章的“轰炸”下,很多人确实会中招。

而且,我们的读者中可能就有不少在当时是“果粉”,现在也可能有一部仍然是。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数据是真的,但理解真的就对吗?

我们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到了,八路军和18集团军是国军的番号序列,我们本文将八路军和国民党军并列是从谁领导的角度谈的。

可是回到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时,八路军的编制数是4.5万人,当时全国军队总兵力是202万人,八路军占全国军队总人数的2.2%,武器装备如果量化为火力值的话,连2.2%的都达不到。

笔者在网络上见到过这种言论——全面抗战初期,国军打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八路军哪里去了?

在这个视角下,八路军似乎也应该像国民党军那样打那么多会战才说得过去。

可是,有谁想过当时的八路军实力数仅为3个师,而国民党军步兵师有182个,另有大量独立旅、骑兵师旅、特种兵及海空军部队。

八路军这3个师一共有各式马步枪1万余支,子弹几十万发,炮兵几乎为零。而国民党军第4师在南口战役半个多月时期内,一个师就消耗了约200万发子弹。

200万发子弹是什么概念?相当于1937年129师全师子弹数量的20倍,而且国军第4师打完了子弹可以得到补充,八路军则不一定。

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是国民政府,国军是国家的政府军,八路军虽然是正规番号和编制,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当时仅能领到编制内的军费和服装,而武器弹药是绝少能领到的。

也就是说,八路军在当时只是国军总数的几十分之一,而且所占用的国家资源仅仅是编制内的军费和被服,连武器弹药都得自己想办法解决。

以其占用的资源来说,连国府总资源的0.1%都不到。给你0.1%不到的资源,去跟占99.9%资源的国民党军去评判谁参加的会战多,谁的伤亡大,谁的战绩多,这显然不是一个合理的视角。

如果真想要公平来看待,我们不妨以建制部队内的视角来看。

八路军抗战之初辖3个师,虽然路军和后来集团军的编制比军大,但实力数与国军的军相当,武器装备水平则基本是国军杂牌军的程度,如果考虑弹药问题,则连国军杂牌军都不如。

那么以全面抗战半年为期,在当时全国军队的军级范围内,有没有比八路军表现更好的呢?

在这里我们首先从军队的作战来说,谈谈什么叫做表现好坏?

有人觉得谁的伤亡大,谁就有功,哪个部队损失最惨,那么哪个部队就表现最好,功绩也最大。

笔者实在是搞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而且这些人说起来还都是那么地振振有词?

要知道,自古以来从未有过以自己军队损失惨为荣的。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赵括所率40余万赵军全军覆没,那么赵括的功绩大于之前的廉颇?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袁绍所部惨败于曹操,那么袁绍战功比曹操还强?南北朝时期的淝水之战,前秦军分崩离析,那么苻坚是不是因此得名千古名将呢?

显然不是这样的。

古往今来,评判一支军队优不优秀的基本标准是,攻城略地,大量歼敌,而且尽可能在自己少受损伤的同时,更多地杀伤敌军,或者说达成作战目的。但凡是出现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其实都是被批评的。

就抗战来说,日军的战斗力比我们强是事实,可敌人强固然是客观原因,而在主观方面也是可以减少伤亡的。

如淞沪会战的撤退阶段,本来是可以有序进行的,但蒋介石插手指挥使得部队进退失据,最终撤退成为了溃败,损失超过了10万人。有人觉得伤亡大就是荣耀,那么这10余万将士的损伤真的称得上是荣耀吗?这叫痛惜,不是荣耀。

因此笔者也是实在不理解,为什么明明是一场痛心疾首的失利,却被一些人洋洋自得地挂在嘴边,成千上万人的伤亡反倒成了津津乐道的口号式材料。

而更令笔者感到不解的是,平型关伏击战中,八路军115师损失了几百人,这对于都是老红军组成的部队来说也是非常惨重的损失。

而同样是这些人,则又换了一副嘴脸,国军损失几十万人就是功勋卓著,而因为你是八路军,损失了几百人,所以就被称为是“战斗力不行啊,打个运输队损失还那么大”。

这些人恐怕不知道平型关大捷的意义是什么,恐怕不知道什么叫打个运输队还怎样。

自1937年7月7日开战以来到平型关大捷之前,中国军队没有歼灭过任何一支成建制的日军,自己反倒处处败退。

想想当时的中国军队是什么感受?想想当时的中国民众是什么感受?甚至日军都极为得意,所谓的什么“皇军不可战胜”深入日军人心。

这种士气上的我消彼长是很可怕的,它将极大地拉大双方的真实差距。

而在平型关,日军第5师团的1支运输队和第6兵站部的汽车队(进入保卫圈部分)被整建制消灭,日军护卫队和拼死抵抗的日军伤兵也被消灭殆尽。甚至日军主力部队前往救援,也打不开包围圈,坐视2名中佐被击毙,大量宝贵的汽车辎重被摧毁。

请大家注意,对当时的日军来说,一下子损失掉那么多汽车可是绝对肉疼的,当年的汽车可不比今天,汽车兵则更是如此。

这场仗不仅打疼了日军,更告诉了当时的中国军队和人民,我们是可以打赢的。这也是为什么平型关大捷实际只毙伤了1000余日军,但国民政府宣传歼敌数则远高于此的真实原因,不是为了虚报功绩,而是为了人心士气。

回头说抗战表现来,什么叫做表现好?

就是你不能消灭我,而我能消灭你。

八路军115师不仅打了平型关,还打了午城井沟、町店伏击战;120师打了雁门关伏击战,晋西北七城收复战;129师打了阳明堡战斗、神头岭战斗、长乐村战斗。

这些战斗消灭了不少日军,从作战目的上是达成了,而日军不仅不能消灭八路军这3个师,后者反而壮大了,而且没有多领国府一分钱的军费,多领一支步枪和一发子弹。

我不占用国府资源,仅在敌占区就能发展壮大自己,这有什么可指摘的呢?

请问国军有哪个军可以做到自己补充、自己发展,而且还能与日军一直处于战斗状态的?据我所知,一支也没有。

所谓的国军五大主力,第18军是陈诚的起家部队、第5军是机械化部队扩编的、第74军是蒋介石亲自关注的、新1军和新6军是驻印军,哪支部队说不用发枪发粮,自己跟日军对着干,一干就是八年,自己反倒还壮大了呢?

而且什么叫壮大?

敌后战场不是大西南,而是在日军占领区,四面八方都是日军,不消灭日军怎么壮大自己,不消灭日军哪来的枪支弹药?

抗战八年,八路军缴获长短枪455068支、轻重机枪7499挺、各类炮1288门(含掷弹筒迫击炮之类),日本人难不成是八路军的运输大队长?

显然不是自己情愿就白送八路军武器的吧!

一支军队,如果能用消灭敌人缴获的武器来装备自己,而且与敌人时刻处于战斗中,这是真正的日日夜夜都在拼杀的状态,有什么理由去坐视不见,甚至是污蔑讽刺呢?

不得不说,涉及到八路军和国军抗战的问题上,很多人是持双重标准的。

对国军来说,只要抗日了,那就是好样的,这仗打得怎么样无关紧要,败了就败了很正常,伤亡大那就伤亡大,英勇作战牺牲的嘛!

到八路军这边了,标准就变了。八路军伤亡大,那你就是战斗力不行;八路军伤亡小,那就是“游而不击”;八路军统计了战绩,那就又成虚报的了。

你说难不难?可以说很难。

这些人似乎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当时的中国政府是国民政府,政府军就是国军啊!要求不能仅限于只要抗日了,就得无限拔高功绩吧!

大家要明白,抗战本就是一个国家军队的本分啊!想要称之为功绩,你得打得好一点啊!抗战的确艰难,想打赢不容易,可是败也得败好看些吧?即便失败,也得让对手付出更大的代价吧?

但纵观国军的22次大会战,如果你去真看那些史料的话,着实会很悲愤。

淞沪会战,最著名的是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可有谁知道,最初的命令是88师全师留下,而孙元良不愿当炮灰,连1个团都不愿意留,只安排了谢晋元带1个营据守,而自己率师主力跑了。另外四行孤军的存在竟然是为了向租界对面的列强展示中国军人的抗战,以寻求其进行干涉。

列强干涉了吗?没有!不仅没有,还将这批军人扣押,直到日军后来占领租界,又将四行孤军俘虏,其中多半没能再活下来。

南京保卫战,突围令下达后高级军官争相跑路,甩下部队。王耀武撤离时,一个伤兵这么说:你们都逃了,把我们甩到这里,叫日军杀害,真令人伤心!他妈的,早知道如此,谁肯打仗!

我们都知道南京后来留下的伤兵是什么结局——基本是没有生还的。

太原会战,川军22集团军千里赴援,蒋鼎文在西安不补充武器弹药,说去跟第二战区的阎锡山要。阎锡山看川军军容不整,不似强军,仅送了20挺晋造机关枪了事,连作战地图都没给一张。

娘子关失利后,川军溃兵抢了晋绥军的军火库,阎锡山大怒称“抗日不足,扰民有余”,要将其调走;第1战区程潜回:阎锡山不要,我们也不要!蒋介石亦称“把他们调回去,让他们回到四川去称王称帝罢”,最后只有第5战区李宗仁接纳了这支川军,日后遂有滕县之战王铭章师长殉国之事。

近些年谈川军的很多,除了动辄牺牲重大之类,可曾知道川军还有过这等经历?

甚至东北军也有必要提下,淞沪会战东北军67军军长吴克仁殉国,所部损失巨大。待遇是67军番号撤销,吴克仁则被诬蔑为叛国投敌,军政部是这么说的:确迅原东北部队第六十七军军长吴克仁,在我大军撤离上海后,已率部叛变投降日军,此次侵占南昌,即是吴克仁亲自指挥所部,为日寇前导。

吴可仁将军尸骨未寒,反倒为日军前导进攻南昌了?就因为67军是东北军,曾经反蒋,就是这样的待遇?

再如张自忠将军,身为第5战区右翼兵团司令、33集团军司令,就因为是西北军出身,所部为杂牌军。故而中央军根本就不听其招呼,33集团军主力59军仅1万余人,将军牺牲时所率的74师2个团及特务营合计才3000余人,部队根本就极不充实。

我们今天不少人都在纪念张自忠将军,可谁曾想过他其实真正能指挥的部队却是那么少呢?而在张将军所部兵力薄弱,极难御敌的同时,国军嫡系的胡宗南却率数十万大军“武装保卫陕甘宁”呢!

看看国军那22次大会战,有哪一次没有派系倾轧?有哪一次是上下一心?

其实但凡自己内部别出大问题,稍微上下一心些,反倒是能打赢,比如台儿庄战役、比如万家岭大捷、再如第三次长沙会战等。

但应当说,协同一致的情况并不多,大多数情况下则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风声不妙,一溃千里。即便是上述打赢的那几仗,也有汤军团的飘忽不定和蒋介石的直接微操干扰,从而使得战事险象丛生。

甚至抗战中堪称最酣畅淋漓的湘西会战,实际上战果可以更大些的,但何应钦却直接下令部队开个口子,硬是让日军逃出生天。

所以这22次大会战打下来,其实是半壁江山的沦陷和300多万将士的伤亡,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结果,换句话说,这叫丧师失地,是作战失败的标准,而不是胜利成功的奖章。

可代价仅仅是如此吗?

为了阻止日军追击,国军掘开了花园口;为了“焦土抗战”,日军未至而长沙先烧;为了补充兵员,各省征集壮丁超过1000万人,其中死于非命者竟不亚于国军的战场损失。

想想这些可怕不可怕?

甚至在1944年的河南,当汤恩伯军团溃败时,老百姓反倒缴了国军溃兵的械;甚至号称国军精锐的18军18师,54团抓壮丁竟然把52团回家探亲的一个副排长给抓了,堂堂18师在后方整补,补了1万人,就逃亡了6000人。

很多人幻想穿越回民国当国军,从大头兵开始一路逆袭。

但当时的国军可不都是头戴锃亮的钢盔,穿着呢军装,蹬着马靴的帅气形象,如文章开头的那种国军形象是极少的。大部分国军是穿着草鞋,带着布帽,甚至军服都是破烂的状态。

当时的预备第2师就因衣衫褴褛激怒了蒋介石,称其为“比叫花子都不如”。

可大家想过没有,当时的中国虽然贫困,但绝对不止于连几百万军队的军服、饮食都保证不了吧?征集的大量物资和军费哪里去了?

其实想想都明白,抗战时期饿死的底层国军无数,可谁见过饿死的国军将军?

陈诚自己都说:

(国军)士气消沉,缺额日多。高级者生活之奢靡,下级生活之压迫,无不相因而至,有加无已。

蒋介石也承认:

我们的军队,除内容空虚,名实不副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待遇太低,生活太苦。现在一般下级官兵的生活,真是到了水准线以下,大多数的士兵吃不饱穿不暖,以致面黄肌瘦。

何止是面黄肌瘦啊?

1940年底,战区军风纪巡察团成员何基鸿巡视驻河南渑池县军政部第十八补充兵训练处某连,其报告为:

全连只有70余人,此70余人中,经委员逐一视察,其不害目疾者,仅二人。余均染目疾,且多已失明,或将失明,行动须由伙伴扶携之,每日连饭都吃不饱。

与此同时,(兵站部)平时均将存麦放贷农民,坐收利息,更有盗卖军粮者。故对部队军粮,颇多欠发在一个月以上。截至战事发生时,欠发14军、15军军麦,均逾百万斤。又各部队所领军粮,均为小麦,以麦磨麪,费时需人,大部军队均以战斗兵用作磨麪,影响作战甚巨。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些痛不痛心,有些人动辄就是国军牺牲重大,而将功劳归咎到那些将官们身上。

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将官们本身就是吸兵血的吸血鬼,他们本身就要为这么大的军队伤亡负一部分责任的。

如果考察国军抗战中牺牲的将领们,绝大部分都是团长实职追授将军,而多达数千名真正的将军中牺牲者其实并不算多,牺牲比例最大的还是中下级军官和底层士兵。

大家都知道,抗战中国军74军战斗力很强,伤亡大,战绩也大。

但大家知不知道,74军军长王耀武同时也在经营生意,其经商所得也拿了出来抚恤本部军人,以至于74军伤残者多能得到照顾。

而整个国民党军中军长有上百个,又有几个王耀武?不夸张地说,不大肆侵吞士兵福利就不错了,更别说主动补贴了。

对于普通的国军士兵来说,体重在100斤以下,身上若干疾病,吃不饱饭,领不足军饷是常态。甚至连伤亡抚恤大部分都没有,整个抗战中只有9.2%的伤亡官兵拿到了抚恤,敢想象吗?

所以,国军抗战战绩不佳而牺牲重大,一方面固然是日军强悍的原因,另一方面其实是国民党的腐败无能造成的。

有人说国民党抗战伟大,要知道不投降是底线,但守住了这个底线却并不能称之为伟大,就这个政党和其领导下的军队来说,坚持抗战不投降固然值得肯定,但其表现实则不太合格。

我们这么说不是否定抗战将士们的牺牲,而是说他们中的很多人本可以不牺牲,或者说他们的牺牲本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但却因为领导层的无能而牺牲了。

这种丧师失地的责任并不能由中下层将士去承担,对他们来说尽职尽责了,当得起为国家牺牲者的称号,也绝对值得纪念和尊敬。但是就中上层而言,绝大部分肯定是不合格的。

而那么多底层将士的牺牲如今却成了那部分不合格人的功劳簿,就笔者个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国民党集合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打成了那个样子,有人说八路军你行你上啊!

可是如前所述,八路军占用了多少国家资源?

国军得到的美械武器给八路军分了多少?国军兵工厂生产的武器给八路军分了多少?1941年后连4.5万人编制的军饷都停了。

但最后呢?

八路军用开局战全国不到0.1%的资源在日军占领区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建立了根据地,不断地消灭日军,而自己也不断壮大。

从1937年的4万余人到1945年的100万人是打出来的,不是养出来的,是付出了近40万军人的战斗伤亡和几千万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争来的。

而当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掌握了全国大部分资源后,面对外敌压境,那就不是在国内“焦土抗战”,而是走出国境,御敌于国门之外了。

又有人说,要不是人家国军在正面顶着,八路军能撑住吗?

请大家也找一张地图看看,1938年以后国军正面战场的战线在哪里,八路军的作战区域又在哪里?什么叫敌后?敌后是日军占领区,不是国军背后的大西南。

而且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国军本身就是当时国家的政府军,什么叫国军在正面顶着,难道一个国家的政府军不应该抗战吗?

而且抗战中期以后,日军奉行以战养战政策,试图消化占领区资源,其大部分兵力都在华北和华东,华中与国军主力对峙的只有11军。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中国派遣军105万人的兵力中,华北和华东日军总数仍有70多万人,此外还有上百万人的伪军。

可以说,在敌后作战八路军的军事压力始终很大。但退一万步来讲,即便没有了国军,八路军就会被消灭吗?

1927年,秋收起义后的红军一度只有1000人,南昌起义后的部队最少只有800人。但革命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0年之后是4万多名八路军,20年之后则是100多万人民军队。

共产党之所以成功是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利益,自身的顽强和人民的支持是最核心的,可不是靠着国民党军的掩护才壮大的。事实上国民党在抗战中后期,不仅对八路军停发军费,还进行军事摩擦和经济封锁,另有50万人整建制成为了伪军,不帮倒忙就不错了。

抗战是一面镜子,看看八路军的高级军官是什么生活待遇,再看看国军是如何?看看八路军士兵对老百姓什么态度,再看看国军是如何?看看八路军高级军官对士兵什么态度,再看看国军高官对士兵什么态度?再看看老百姓对八路军什么态度,对国军又是什么态度?

其实这些明白了之后,就可以理解为什么1937年的八路军只有4万多人,但1945年就成100万了。甚至之后的解放战争中,看起来兵强马壮的国军为何短短三年就兵败如山倒了,其实很多原因在抗战中就能找到了。

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上仅限于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发表回复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