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争端,为何印度急吼吼,中国温吞吞?

HIGHT2025 闲言乱语 2,208 次浏览 , , , , , , , 没有评论

本文源自新浪微博:都护西域 作者:都护西域

近来很多围观群众,常常感到精神分裂。一开始听说中印干架,兴冲冲都来看热闹。结果我方发言人说,“没啥事,回去吧。”

大家很听话,都往家里走。走在半路上,duang……班公湖打起来了,印方重伤72人,于是又跑来围观。我方发言人又说,“没大事,散了吧。”

大家又听话,又往家里走,duang……加勒万河谷又打起来了,对方还死了20人,大家又跑来围观。结果发言人还说,“双方谈得好着呢,大家回家吃饭吧。”

大家于是又往家里走,结果又爆“印度提出七项要求,做好全面战争准备”。广大吃瓜群众,感觉已经快神经,“能不能有点准谱?”

这事不怪发言人,他们得统一口径。只能说,双方态度差距太大,中国一再息事宁人,印度一再火上浇油。为什么对同一件事,双方认知差别这么大?本文就谈三个小问题。

中国闷声发大财。

中印西段边境,有着三座大山,呈现“三”字型,北边是昆仑山,中间是喀喇昆仑山,南边是喜马拉雅山。上面两横之间,是阿克塞钦。下面两横之间,是拉达克(列城)。印度的如意算盘,是前推到昆仑山。

17世纪,英国占领印度,开始往北扩张。18世纪,俄国进入中亚,开始往南扩张。两头巨兽走近,又想互相躲闪。于是他们政策,总是充满矛盾。

就拿英国来说,对于领土扩张,就分激进派、温和派。中印西段争端,源于英国纠结。为了讲清问题,我们看图说话,大家对着“中印阿克塞钦历史界线图”,捋一捋中印西段争端历史。

英国人虽是强盗,但也比较讲规矩。他一直想与大清划分边界,但大清一直没有回应。1847年,英国边界委员会,就在班公湖附近,自行画一条边界,接近拉达克、阿里传统边界,在班公湖西北方向则留下空白。

1866年英印测量局,小官员约翰逊,代表激进思想,把阿克赛钦无人区,划入印度版图。在1868年出版地图中,“约翰逊线”成为克什米尔边界。等于把双方边界,往北推到昆仑山。

英国人还把地图,送给大清官员看。大清没有测绘技术,根本看不懂地图,就拿给俄国人看。俄国人说不行,你们会吃大亏。所以当时清政府,没同意英国画法。

但很快阿古柏,占据整个南疆,算是英国马仔。英国人把阿古柏,当做英俄缓冲区。因为与阿古柏交好,所以温和派占上风。1873年,英外交部提出来,印度与南疆分界线,划在喀喇昆仑山山脊。也就是说,往南退一步。

而这时大清,新疆与陕甘,已全面沦陷。左宗棠还在苦战,平定陕甘回变,抚慰2000万亡灵,所以根本顾不上,什么划界不划界。英国人与阿古柏,他们两家看着办。

1877年,左宗棠大军,由刘锦棠指挥,收复新疆大部。刘锦棠派敢死队,历尽艰难,跋涉一月,来到赛图拉,赶走殖民军。清军在赛图拉,建立军事哨所。1892年,在喀喇昆仑山口立界石,宣告中国领土自此开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接受英外交部方案。

而这时英国国内,还是很多激进派,仍想将中印边界,往北推回昆仑山,即占据阿克塞钦。这时,英国驻喀什领事马继业,提出一个折衷方案。

这个马继业,身世很奇特,是中英混血。他太爷爷马嘎尔尼,就是见乾隆的英国使节。他爹马格里,很热爱中国,在李鸿章洋枪队服务,帮过李鸿章很多忙,还娶太平军降将女儿。马继业的名字,就是李鸿章取的。但当马继业,回到英国后,因为东方长相,受尽各种岐视。他又想办法,到喀什工作。他肯定代表英国利益,但有对大清也有点感情。

当时英国大使,名字叫窦讷乐。马继业向窦讷乐建议,在喀喇昆仑山线基础上,南段往北略移一些,将阿克塞钦分两部分,大清占大部分,印度占小部分。窦讷乐同意了,所以有了马继业——窦讷乐线,算是一条折衷线。按照这种画法,加勒万河谷,全在印度一侧。说实话,按当时中英实力对比,这条界线算是良心线。当然,大清马上药丸,也顾不上这事。

二战后,英国撤退,印度独立。印度三哥把自己,当作英国继承人,所有好事都想要。“三哥你醒醒,大清都亡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在中印西段边界,印度继承“约翰逊线”,但又没能力控制,所以只是“地图开疆”。1956年,中国修筑G219公路,从南疆叶城,穿过阿克赛钦,抵达阿里。直到中国报道,公路已经竣工,印度如梦初醒。他们派出巡逻队,结果被中方扣押。双方争执不断加大,多次发生交火事件。依托G219国道,中方控制力大增,形成1956年控制线,比马继业线略进一步。

1962年中印干仗,西段在加勒万河、班公湖等地发生战斗,我军大获全胜。虽然我军单方面停火,向后撤退20公里。但在总体上,比1956年控制线,又往前拱了一步,占据加勒万河谷、班公湖北侧等,形成1962年控制线。作为胜利者,总得有奖励。

我方沿喀喇昆仑山—班公湖方向,从西北往东南,设有神仙湾、天文点、河尾滩、温泉、空喀山口、库尔那克堡、秋迪俭革拉、斯潘古尔等哨所。

此后双方没有实际划定边界,大体维持1962年控制线。但几十年时间,总是有点变化。那有什么变化呢?我粗略补上一条蓝线,算是2020年控制线。我们可以惊喜发现,天文点附近,天南河谷一带,德普桑平原一部分,大概400平方公里,已经被我方控制。因为地势平坦,我方顺便巡逻,也是举手之劳。2013年,印度与我方“帐篷对峙”,然而并没什么卵用,我方已经稳稳控制。

另外,一位朋友告诉我,在2019年底,我方在加勒万河谷,在某翔技校帮助下,开着先进挖掘机,修了一条简易公路,离中印控制线,只有7公里。加勒万河口,可切断什约克河谷,直抄德普桑平原后路,大概4000平方公里。所以印军很害怕,越线袭击我方士兵。结果自己死20个,还有一个上校。

但这次冲突地点,距什约克河谷,还有5公里左右。这有一条小河,汇入加勒万河,形成一片小滩头。印方称为“Y结点”,大概200平方米。双方实控线,也在这附近。当然,是印方主动越境。

在最近军长级会谈中,印方提出七项要求:1、中方从班公湖北岸撤军。2、中方从加勒万河谷撤军,并恢复原状。3、中方减少“纵深地区”部署。4、恢复温泉地区原状。5、中方停止军事集结。6、中方恢复4月初之前的部署。7、印军做好全面战争准备,授权前线指挥官“完全自由”。

印方七项要求,是狮子大开口。加勒万河谷大部分,一向为中方所控制,我们修路设营很正常,为什么要恢复原状?印军在什约克河谷,建设这么多营房,都是违法建筑,是不是也该推平?另外温泉哨所,在中方控制线内,已经设哨很多年,可能近期翻新维修,改善战士居住条件。但印度旧版地图,把温泉(Hot spring)标错地方,不知道是否拿错地图。

从中英边界开始,这100多年来,边界划分历经沧桑。但是有一条事实,中国人已经站起来,在边界控制力上,比大清不知高到哪里去。而且我们吃下去的,也不可能再吐出来。当然,按照“闷声发大财”传统,中国人也不愿意多事。所以我方发言人,一直都很低调。

印度蜜汁自信。

1962年那一仗,印度输得很惨。我军仅用一个多月,就彻底打败印军。东线主要灭人,消灭上万人,干掉两个旅长。西线主要争地,拔掉印军37个据点,牢牢控制阿克塞钦。

印度人很耻辱,也一直想雪耻。所这些年来,在中印边境附近,布下重兵、枕戈待旦。国外某机构分析,双方边境部署兵力,数量相差极大。

先说陆军。在西段边境,印度5个军(23万人) ,中国1师、1个旅(1.3万人),人数相差17倍。在东段边境,印度4个军(18万人), 中国1个师、3个旅(2万人),人数相差9倍。西段印军还有2个军,主要应对巴基斯坦。印军一共14个军,有9-11个军在中印边境附近。还拥有世界一半山地军,大概有23万人。

再说空军。根据上图所示,中西段空军兵力,印中比例为5:1;东段空军兵力,印度比例为2:2。根椐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资料,如只论四代战斗机,中西段印军184架,中国74架;东段双方都54架。

从兵力部署上看,印军对我重兵防守,其戒备程度,及作战决心,都十分强烈。只要有机会,他们就想打。双方兵力数量,给他极大自信。

而从中国角度看,仅部署少量兵力,这也说明:在战略意图上,中国没把印度当对手,所以并不想打仗;在战略定力上,中国以少量兵力,成功牵制印度主力。对于中国来说,吊而不打,乃为上策。这也正是我方发言人,一再降低声调的原因。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印度要打,中国就怕他?那当然不是。

从保障条件上看。兵力部署是静态的,中国可以大量调兵。按照中国现在交通条件,以及后勤保障能力,想调多少就有多少。想想青藏铁路,一天能发几趟?

从战争潜力上看。1962年,中印GDP基本持平。印度人均GDP,为中国1.5倍。当时中国刚过三年困难时期,尚且能轻松打赢印度。今天中国GDP,和人均GDP,都是印度5倍。中国还是世界最大最全工业国,2017年工业总值已为美、日、德之和。这意味打仗打到最后,中国还能自主生产飞机坦克。莫迪大仙说,“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可是他忘了,中国更已不是1962年的中国。

从国际环境上看。美国等西方国家,当然是支持印度。但是支持力度有限,不可能亲自上场。甚至可以说,打印度比打湾湾轻松。如果打台湾,美日韩台会联手。而如果打印度,他们帮不上大忙。如果连印度都打不赢,那就别想打湾湾的事。

从精神意志上看。印度这个民族,佛系已经成魔。早在唐朝时,一个王玄策,就灭全印度。在1962年战争中,我军四名战士,对抗印军一个营。“敌人不但不缴械屈膝投降,反而抵抗到底”,我军战士怒了,击溃该股印军,攻占两个炮兵阵地。对于印度人来说,喜欢吹牛和冥想,更爱唱歌和跳舞。打仗这种俗事,就别为难他们。

从作战方式上看。我们只会“田忌赛马,远程打击,有效歼灭”,不会“飞机对攻,坦克互轰,士兵互射”。如果真打起来,我们1万人,与你10万人互射?你以为我们傻!我们肯定在常规条件下,用火箭弹、末敏弹、云爆弹,尽可能消灭对方装甲,以及有生力量。

战争就是战争,来不得“妇人之仁”。对于印度这样人口大国,如果只是占领地盘,而不消灭有生力量,最大程度破坏其战争潜力,最终将遭其反扑,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所以,要让对方多多死人,让我方少少死人。

中国不怕打,但是不想打。因为这个邻居,他永远搬不走。咱刚穿上白西服,想去混上流社会,结果无赖邻居,非要死纠烂打,还想滚烂泥潭,实在是太丢人。

中国不想打,但也不怕打。既然白西服,已经弄上泥,那干脆脱了,就光个膀子,和他打到底。反正面子已没了,就要个里子吧。不打就不打,要打就打服。

这一定是体制问题。

印度是民主体制,中国是集权体制。这两种体制,各有利弊。但就决断力来说,中国远强于印度。

中国高层做重大决定,基本不受媒体影响,也没有媒体敢影响,主流媒体都是党的喉舌。中方发言人,和中央媒体,就代表国家态度。发言人温吞吞,央媒静悄悄,就说明高层态度。国家要干的事太多,发展经济、防控疫情、中美关系、台海问题……谁有空理你三哥?

所以在中国,成天嚷嚷要打的,都是我这种自媒体。为了抓眼球,啥话都敢说,吃瓜不怕事大。反正打与不打,我们都是吃瓜。只要大家高兴,我们就高兴。

而在印度,情况相反。印度在野党,和新闻媒体,就像中国自媒体,吃瓜不怕事大。他们只要喊打,就能获得人民拥护,何乐而不为?如果印度打赢了,那是他们呼吁的功劳。如果莫迪不打,或者打输了,那是他们问责的机会。总之,打不打、赢不赢,他们都是最大赢家。

而莫迪大仙,就“宝宝心里苦”。他想干的事也很多,一打不仅牵扯精力,还不一定能打赢。打不赢,他得下台;打赢了经济不好,恐怕他也得下台;对反对党不理不睬,恐怕他还得下台。他必须装得强硬,心里却苦不堪言。

他说一句正常话,“中国士兵没越境”,就被议员们追着骂,“你无能,你卖国”。所以只能顺着民意,讲“士兵的血不会白留”“赋予士兵更大自由”……于是一步步被民意推着走,慢慢把中印推向战争边缘。

而当年尼赫鲁,也是一步步地,身不由己地,走向中印战争。面对议会和媒体,开国总理尼赫鲁,还有国防部长梅农,一次次遭到围攻,骂他们卖国,让他们辞职。民族主义之火,一旦燃烧起来,就很难熄灭。所以最后只好顺着民意,打了一场很难看的败仗。尼赫鲁、梅农,都黯然下台。

当年毛老人家说,“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尼赫鲁要搞我们?”其实老人家,只是没想明白,印度这种体制,尼赫鲁如果不搞你,他分分钟就得下台。搞你搞输了,还能拖几年。

今天中印关系,又到十字路口。为什么要打?我已在《克什米尔沧桑事,印度后门有玄机》,进行了背景介绍:后门钥匙在咱手里,他们实在睡不好觉。打了会是什么结果?我也在《快速打印?中国不怕!》,进行了大胆预测:小打中国小赢,大打中国大赢。

也许有人会问,你们嚷嚷开打,万一中国打输,那又怎么办?我说同志们,不要开玩笑,中国怎么可能打输?!

也许有人再问,万一万一打输了呢?如果万一万一,这只能说明,我们“想象中的自己”,与“实际中的自己”,还是有着很大差距。既然连印度都打不赢,咱就别整天想着,打美打日打世界。还是老老实实,搞好经济建设,再搞上个一百年,再来讨论别的事。总之,中国都成最大赢家。这样想一想,心情也挺好。


发表评论

Go